“双创”成果:发展合作经济 富裕一方百姓
来源:开云app 发布时间:2024-07-06 13:46:29
同属河姆渡七千年文化的田螺山遗址所在地,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活跃着一家与遗址同名的农机服务组织—余姚市田螺山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1月,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社员发展到101人,注册投资的金额183.6万元,流转土地12600亩,拥有农机库房4600平方米、育秧大棚3600平方米,引进各类先进农业机械172台(套),总资产达1360万元。是浙江省最有实力的合作社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单位。
合作社成立初期,缺资金、缺机械、缺技术,但合作社理事长李小江是个有胆色、有魄力的人,通过集资建社,集中力量建起了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农资中心、粮食加工中心、农业培训中心、农机维修中心等多个附属设施,为社员及周边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为降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合作社内部采用“统一种子、统一农资、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烘干”的管理模式,通过实施“六统一”服务,为社员和农户每亩节省本金150元。合作社全力发展农业装备,近三年来每年投入200余万元,购置先进农业机械47台,为农户提供全程式、快餐式、托管式等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在方便农户的同时,服务能力同步提升,作业面积从开始的1.2万亩次提高到10万亩次以上,在田螺山这片有着悠久水稻种植历史的广阔沃土上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华美乐章。
(一)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农民的灵活性。创新才有活力,探索才有出路。合作社先后探索出三种套餐式服务,供社员和农民选择:一是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以村为单位把选中的散户集中起来,由合作社选派社员就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收取作业服务费;二是提供水稻生产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服务,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三是土地季节性流转,农民收取季节土地流转费或用季节土地流转费抵用下季作业服务费。三种服务模式一经推出,深受农户欢迎,合作社农机作业面积一下子扩大了二倍多,年作业服务面积也超过了10万亩。
同时,合作社还成立了稻谷烘干中心,也推出了三套服务模式供农户自主选择:一是烘干机租赁服务,社员和农户只要支付机械折旧费6分/公斤及燃料电耗成本费,就能进行谷物烘干;二是湿谷换燥谷,合作社直接把社员和农户送来的湿谷按含水量折算成燥谷或精米返还;三是折价收购,合作社根据市场价直接把社员和农户的稻谷带销售指标回购。
(二)引进高新农业机械,使合作社成为先进科技的优先受益者。合作社的成立,让农机服务有了更大的舞台。在各级农业、农机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合作社把引进新型农机设施装备作为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来抓,先后投入800余万元,添置了大马力拖拉机、高速插秧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飞机、测土配方施肥仪等先进农业机械。由于土地流转面积的扩大,新型农业机械的作业优势越来越明显,就拿无人植保飞机来说,1台飞机可顶30个劳动力,机器换人,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
如今,田螺山农机专业合作社可谓“兵强马壮”,成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力军,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72台(套)。作业服务范围覆盖姚东三七市、丈亭、河姆渡、陆埠等周边乡镇,涉及20多个行政村的3000余农户,三七市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6.4%,粮食烘干机日烘干规模达到260吨,提供服务的周边乡镇粮食生产机械化率也达到了90%以上。
合作社农业机械化水平和规模不断的提高,种粮更科学、更省力、更高效,彻底改变了粮食生产“三弯腰”的现状,周边农户纷纷加入合作社,规模逐步扩大。如今,三七市镇3万亩粮田种植培养面积绝大部分由合作社作业服务,水稻亩产普遍在450公斤以上,成为余姚市首个粮食产值超百万元的乡镇。
(三)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合作社利润增长点。近年来,受物价上涨影响,农资农药、劳动用工、土地流转等价格逐年上涨,合作社的经营成本上升较快。合作社积极开展粮经结合、绿色农业的尝试,引导社员发展多种经营,壮大经济实力。2014年合作社尝试水稻与中药材、花生等果蔬轮作,种植浙贝100亩、鲜花生50亩,每亩产值上万元。2015年合作社与浙江农科院合作,选择了靠近山区的30亩稻田试种日本越光米获得成功,亩产320公斤,注册了“田螺山”商标,经过分级包装后在“淘宝特色余姚馆”上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销售一空。我们还利用现有农机设备发展粮食烘干、碾米、分级包装等服务,开展粮食深加工服务,使农机服务产业链向产后延伸,2015年共加工优质大米3万多公斤,出售的收益30多万元,增加农产品附加值10多万元。
合作社还拓展经营领域,利用合作社农户数量多、农资需求量大的优势,引进农资连锁超市网点,增加了与农资生产企业的议价权,大幅度的降低了社员的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增加社员收入。今年合作社通过实体店和网上共销售优质种子、农资农药500多万元,实现经营利润60万元。在提升合作社经济实力的同时,积极探索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培训农机修东西的人、设立企社共建等模式,新建农机维修中心1家,使简单的、小型的故障在合作社内完成修理。
(四)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合作社规范运作。为了使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设立了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重大事项由集体决策。同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建立了财务会计制度,会计专员持证上岗,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理事会在每月初介绍上月工作、商议本期工作情况,年终召开社员大会,公布利润分配方案。2014年合作社营收1560万元,提取留成后每股发放红利9500元,2015年营收1630万元,每股分红10700元,社员年收入普遍在12万元以上。合作社的成功运作,让社员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共赢的道理,周边的农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申请加入合作社,社员也由最初的8人扩大到现在的101人,并带动周边600多户农民发展种养殖业,合作社已成为引领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虽然合作社的运作非常成功,经济效益也非常好,但是合作社理事长李小江是一个追求卓越、不停地改进革新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加快了人才引进培养的步伐。2012年合作社招聘农业专业的大学生1名,参与日常管理和农技指导;2014年又招聘营销专业的大学生2名,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网上营销业务,力争把“田螺山”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合作社很注重社员的更新换代,积极实施人才储备计划,2013年以来已吸收“粮二代”青年农民6名加入合作社共同创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发展后劲。
下一步合作社将加大农机文化建设,计划在2016年下半年建造农耕文化长廊和传统农具展览馆,在合作社周边建设一个30亩左右的果蔬采摘园,把合作社打造成中小学生学农爱农社会实践基地,宣传农机文化,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机、了解农机、支持农机的良好氛围。2017年计划整合合作社各类资源,新建农业服务中心,扩大为农服务范围,完善农业产业链,着力打造农机合作社发展的“航空母舰”,推动全镇乃至全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我们有信心按照发展规划,依托上级的优惠扶持政策,通过合作社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达到“发展合作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